找到相关内容6439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(一)

    内容提要:  在印度流传的瑜伽唯识学,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,即唯心论、瑜伽学、法相学、唯识学、因明时代的唯识学。其开出之思想背景则是在承大乘唯心系佛教的基础上,对般若系佛教与阿毗达磨佛教所作的调适;但同时又对部分般若学者“恶取空论”以及阿毗达磨学者的“实在论”进行了理论上的批驳。唯心论,是指瑜伽学以前的佛教,是赅括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的,其思想大致有三方面为后来瑜伽唯识学所发扬,即本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544147.html
  • 灵鹫山清明报恩地藏暨瑜伽焰口法会圆满

      2008年3月16日,为感念祖先恩德,提倡孝道慎终追思的传统美德,台湾灵鹫山护法会启建“第三场水陆先修──清明报恩地藏暨瑜伽焰口法会”,近八百名信众及志工以虔诚感恩的心礼拜诵念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并在法会圆满后施放五大士焰口,将此礼拜施食的功德回向往生祖先眷属、现世亲友及十方苦难众生。   十六日,法会现场数百名虔诚信众,在维那法师带领下,身著海青的信众们以恭敬感恩之心,齐同礼佛诵经...

    佚名

    |法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3/16040221957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(五)

    从而避免了辗转无穷的过失。  四、种子本有、新熏说  在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中,以习、余习、残习、习气等来说明种子,不过都是就烦恼而说的,其中也说到了“熏习”。瑜伽唯识学进入到论书的时代,对习气说又有...果;现行法复熏成种子,即现行法为因,种子复为果。如是因果辗转相熏相生,而形成心物相依不离的关系。(注78)《摄大乘论》虽是这一理论最初的阐发者,但该论在解说种子及熏习时,前者承《瑜伽》的七因(注79)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244139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(四)

      第三项 发展期(因明时代)的唯识学  唯识学经世亲整理、发扬,使弥勒、无著一系学说得以系统化。而继起之“十大论师”等则主要是以《唯识三十颂》为核心,同样广糅瑜伽、法相,又大力发扬因明之学,...部律》而作《毗奈耶分别文句注》等。   一、因明学  因明(hetu-vidyā),传说释尊也曾讲过,在瑜伽唯识学系中,最早强调因明者则是《瑜伽师地论》,认为是菩萨学处,是菩萨自性慧所缘境。如说:  “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344140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(四)

    眼耳等根,虽有生灭,但不能作识的开导用,只有精神性的意根才能令识生灭相续,无间认识诸境。所以,识之能相续不灭缘虑诸法,即是因为有意根作其“无间灭依”。  (二)《解深密经》对识的解说  随着瑜伽唯识学的兴起,由以意识为核心的唯心论过渡到以赖耶为核心的唯识论,也就是在六识的基础上,依认识论(从意根)开出了末那识,依业感轮回说开出了阿陀那识(《瑜伽》以后即以阿赖耶识为其核心)。《解深密经》中的阿陀那识虽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044130.html
  • 欧阳竟无:瑜伽师地论解题

      瑜伽师地论解题〉   --- 欧阳竟无 〈瑜伽师地论解题〉 收录于 佛光宗务委员会印行编 《新排精校本瑜伽师地论》 ( 台北: 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, 1999 ,pp. 22-47 )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瑜伽师地论叙卷上  1 总略弟一  叙曰...

    欧阳竟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3847360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(八)

    到了瑜伽唯识学的时代,特别是在《成唯识论》中涅槃是菩提之境,属所证;菩提是证涅槃之智,属能证。但由于众生无始来被烦恼、所知二障覆蔽,故不证涅槃、不成菩提,惟有断除二障才能成就。(注129)就菩萨依般若证真如而断烦恼的不同,从而建立行地的次第,即所谓五位——资粱、加行、见道、修道、究竟位。资粱位是指菩萨发菩提心后广集福慧二种资粱。加行位在瑜伽唯识学典籍中是指修习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,其具体内容则是依四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144136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唐代玄奘是传译瑜伽学派的,真谛也是传译瑜伽学派的,对比之下,他们译传瑜伽学有什么不同?

      赵朴初答:据玄奘所传,戒贤生于公元528年,可以推定护法约生于530年。而真谛生于498年,故真谛长于护法三十余岁。又真谛译有陈那著的《无相思尘论》(即玄奘译的《观所缘缘论》)和《解拳论》(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7151610828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(五)

    (四)“唯识所现”与意识  在《解深密经·分别瑜伽品》中,慈氏菩萨请问佛陀“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,彼与此心当言有异、当言无异”时,佛陀回答说:  “当言无异。何以故?由彼影像唯是识故。善男子!我...无境”(皆唯有识都无义)时,提出若有未得真智觉者,又如何理解一切法皆是唯识所现的道理?无著菩萨认为可以“由教及理”来通达唯识,因此便引了《华严》“如是三界皆唯有心”及《深密·分别瑜伽品》的这段经文作为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0944129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(三)

    说法:  (一)经中“广慧,阿陀那识为依止,为建立故,六识身转”至“与五识身同所行转”一段,《瑜伽论记》引文备之意说:“备云:心义已竟,欲辨意义,故以所依义总显起识义。”[34]文备认为此段经文就是在解...及有根身,外变为器,即以所变为自所缘,行相仗(杖)之而得起故。”[40]《成唯识论》所说赖耶之三种特性,其思想来源明显是《解深密经》,即经中所说阿陀那识有不可知、坚住性以及有变现器界之功能。所以《瑜伽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044131.html